人們對于噪音的危害的認識是越來越多,但是同時又具有著局限性。很多人認為噪音就是尖銳的、刺耳的是馬上能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生意,恰恰忽略了一種叫低頻的噪音,這種生意一般是指
頻率在500赫茲(倍頻程)以下的聲音。低頻噪聲對生理的直接影響沒有高頻噪音那么明顯,但是近來國內從事低頻噪聲研究的專家指出,低頻噪音會引起頭痛、失眠等神經官能癥。但是目前國內聲環境質量標準及其監測方式主要是針對高頻噪聲的檢測,低頻噪聲因分貝數并不高,導致經常有市民被噪聲折磨卻投訴無門。
一邊是投訴無門,一邊是低頻噪音穿透力強且不易衰減。低頻噪聲不像緊急剎車聲和迪廳音樂那樣刺耳,但二者都會產生聲壓。高頻噪音隨著距離越遠或遭遇障礙物,能迅速衰減,如高頻噪音的點聲源,每10米距離就能下降6分貝,馬路上的線性聲源每10米也能下降3分貝。而低頻噪音卻遞減得很慢,因此能夠長距離刺激人耳。
噪音污染已經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而低頻噪聲對人體是種慢性損傷,更不容忽視。
低頻噪聲由于可直達人的耳骨,對人形成的是慢性的損傷。長期生活在低頻的噪音下,會使人的交感神經緊張,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內分泌失調。低頻噪音也會和人的身體器官形成共振,對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對于特殊人群,如孕婦腹中的胎兒造成的損傷也是不可以估量的。
所以,對于中低頻噪音,很多人抱著忍一忍的態度是十分不正確的。安裝廈門隔音窗隔音窗,遠離低頻噪音危害。